English

新中国高等外语专业教育回顾与展望

1999-09-01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建设进入了一个改革与发展的新时期。我国高等外语专业教育事业历经曲折,迎来了第一个具有重大发展意义的春天。

我国高等外语专业教学在新时期的三大改革

一是转变教育思想。把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单一外语培养模式转变为适应市场需求的多科性复合人才培养方式。1983年,上海外国语大学率先提出办学方向的改革,即把单科性外语专业院校变成为多科性应用学科类外国语大学。此后,各外语院校都在教学思想转变方面进行过多种探索。

二是转变人才培养规格。除了继续为政府有关部门培养政治、外交和文化交流人才以外,各外语院校开始逐步重点培养具有熟练外语能力和相关应用知识能力、适应经济贸易发展需求的复合型外语人才。目前,有的外语院校已不仅可以向学生颁发文学士学位证书,而且还可以颁发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理学等学位证书,大大拓宽了人才培养规格,较好地满足了社会需求。

三是转变专业设置。从80年代中期开始,外语专业在保持原有文学、语言类专业基础上,逐步拓宽专业面向,相继建立了经济、贸易、金融、会计、管理、广告、新闻、法学、教育技术、旅游、秘书、外交、对外汉语等各种复合型专业,而且在文学、语言类专业中也广泛开展双语教学和各种应用复合型方向课程教学。1994年,李岚清副总理在听取外语专业教学改革情况汇报后,曾经指出,外语专业教学要努力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培养复合型人才,从而为外语专业教学改革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我国高等专业外语教学在新时期形成六种模式

目前改革已形成的六种模式是:①外语+专业知识;②外语+专业方向;③外语+专业;④专业+外语;⑤非通用语种+英语;⑥双学位等六种教学模式。分析这些教学模式,从中可以看出三个共同特点:一是强调以外语语言教学为基础,在确保外语教学质量稳中有升的前提下,增加应用学科知识教学;二是复合型专业与方向课程都以适应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为主;三是改革都以学校现实基础为起点,遵循逐步建设,注重质量,巩固升级的方针。目前,复合型研究生教学改革已有经济类、管理类、新闻类、教育技术类和国际政治类专业硕士研究生教学点。

新时期二十年,我国高等外语专业教学深化改革、超常规发展已取得多方面重大成果:根据最新统计资料,我国外语院校和有外语专业的高校已达300多所(其中高等外语院校达17所),外语语种经调整后,现在达37个,已有多所外语院校具有本科复合型专业教学点,其中1所院校已具有5个复合型专业硕士教学点。高等外语专业在校人数已达75500人,比文革前的1965年增加188.75%;近年来每年毕业的外语专业本科生约19000人,比1965年年均毕业生数(4800人)增加395.8%。据不完全统计,从1945年~1984年全国外语专业毕业生已累计达15万人;1984年以后,每年全国外语专业在校生已达6~7万人,至1999年已培养毕业生超过25万人;两项合计培养毕业生已逾40万人。这些毕业生活跃在社会主义建设各条战线上,不少人已成为高级领导人和高级专家型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杰出贡献。

我国高等外语专业教育事业面向未来,高质量发展,围绕我国国情和知识经济发展状况,着力培养具有前瞻性、创造性的复合型外语人才。

随着21世纪知识经济的兴起,我国高等外语专业教育将面临第二个质的飞跃,即从市场化办学体制向人才全面素质培养体制的转变。

第一,在外语人才的知识基础上,要求具有宽厚性、系统性。1998年全国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若干意见》中指出:“宽广的知识面是指除了需要熟练掌握的专业知识(含外语专业知识与复合专业知识)外还需了解相关学科的知识,可以涉及外交、外事、金融、贸易、文学、语言学、法律、新闻和科技等诸多学科领域。”

第二,在外语人才的学习能力上,要求具有能动性、持续性。21世纪的知识发展速度将是空前的,大学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很多资深外语专家认为,这一点对于外语学生特别重要。因为传统的外语教学中主要是运用大量的机械思维,如重复、记忆和背诵,较少运用辩证思维。目前,以北京外国语大学和上海外国语大学为代表的一批外语院校已开始在复合型专业中尝试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的教学。

第三,在外语人才的道德品质上,要求具有全面性、发展性。近年来,各外语院校广泛开展校园学术和文化建设,特别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国际意识,从各方面引导大学生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努力培养在纷繁复杂的国际交往中能作出创新贡献的外语人才。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